1. 同一課程架構的理念

本校課程的最大特色,是擺脫了以往特殊學校只著重復康和生活/工作技能的訓練,而忽略了學生智性的發展,這無疑承認這些學生能力有限,否定了每個人都有無限潛能的可能。

 

其實在2005年,香港教統局曾發表《特殊學校成效探究報告》,指出當時不少特殊學校的課程狹窄,訓練的技能多與「復康」有關,偏離了主流課程的新思維。因此,在2007-08學年,本校參與了香港大學特殊教育研究中心帶領的「融通計劃」(SAME - Systematic Approach to Mainstream Education),開始採用同一課程架構的理念,並作出調適,以配合學生不同的學習特性和需要。

 

引進「同一課程架構」的理念,除了保留行之有效的復康和訓練元素外,嘗試讓學生在其能力範圍內,盡量經歷與主流學校在「同一課程」下的學習內容、發展同樣的能力、培養同樣的態度。同時,也回應廿一世紀世界教育的大趨勢,由知識導向的教育模式轉為態度、能力及知識並重的綜合模式。

《特殊學校成效探究報告 》

《策動未來》:提出特殊學校需要發展一個更寬廣而均衡的課程,以協助學生為日後獨立生活作好準備

 

2. 以評估促進學習

「融通計劃」的其中一大特色,是教、學、評互相緊扣,我們透過「融通」學習成效量表(SCALE - SAME Curriculum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Effectiveness ),為學生提供系統化及共通的客觀評估架構,根據學生不同階段的能力表現訂定準確的等級,而科主任則根據期終評估所得的數據、圖表等進行分析,從而了解各科各範疇學生的學習難點,反思問題的癥結,引領科組的同事深思科本教學策略,照顧學習差異,在新學年,根據學生不同的評估等級,設計適合不同學生需要的教學,令不同程度和特性的學生均能投入,幫助學生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。

 

為了更好地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,學校會善用這些數據,作為參照,進行分組教學,一些以能力導向的科目,如數學、語文、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等,同一個學習階段的學生,會有由三班分成四組的安排(即跨年級按能力分組教學),令教學目標更切合他們的學習需要,也令學生感到自己能掌握所學,提昇學習動機。

 

而老師在教學過程中,亦為學生設有自評和互評的環節,自評和互評是進展性評估的一種,主要是讓學生從這些評估的即時回饋中反思自己課堂的表現,繼而學習別人的優點,改善自己的弱點,藉此調節自己的學習進度和策略。

教學評互相緊扣

數學科SCALE評估活動

中國語文科SCALE評估活動

 

3. 自主學習

學校自2018年開始推行自主學習, 目的是令學生成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 ,同時發展不同的共通能力 。自主學習是一種「元認知」(meta-cognition)的學習歷程, 讓學生在過程中掌握不同的學習技巧和策略,並藉著觀摩同儕的表現, 反思所學,取長補短,發展有效的自學能力。

 

 
合作學習1   合作學習2
     
 
STEAM 創作活動   自主午膳

 

4. 專題研習

專題研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式,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,預先選定一個研習主題,通過多元化的學習活動,親自對主題作深入的探討。學生透過專題研習的學習活動,發展共通能力。本年度常識科以學習單元主題為專題研習,學生可以從不同的主題選擇自己有興趣的內容進行研習,有助學生建構全面的知識學習,並以合作學習模式,分小組進行,各組組員分工搜集資料、進行實驗或討論、整理文件及總結匯報,過程中啟發學生的自主學習,培養學生的共通能力。

 

過去數年,雖然受疫情影響,但老師都安排學生在面授課的時間進行不同程度的專題研題,內容豐富,有環保創作設計,探究太陽能發電、環保生活等。

 

 

 

 

5. 全方位學習

本校全方位學習日以學科為本,配合正向教育學習元素,為學生創造切身的學習體驗,掌握一些單靠課堂學習難以達到的學習目標,這有助學生在不斷變化的社會中,實現全人發展的目標和發展終身學習的能力。

 

藝術日

 

有趣的大自然

 

English Fun day

 

中國歷史文化創意工作坊

 

6. 課程統整/綜合學習

綜合學習科是一科跨學習領域的科目。課程設計包括橫向及縱向:橫向以個人成長(自理、感知、社交遊戲)為主,縱向以創意學習及自學自律的技巧貫通,兩者互相配合,為學生提供一個實踐及自主學習的空間,發展與終身學習有關的能力。

 

本科的學習目標是使學生能夠照顧自己,學習適應不同環境,為日後獨立生活作準備。同時訓練和加強學生感知反應和肌能活動的協調發展,並培養他們利用感知肌能能力去探索環境的興趣,以達到各科目對學生在感知和肌能上的基本要求,同時可以透過感知肌能訓練的學習,加強學生要注意自己的安全。再配合以主題形式呈現的課程統整活動,讓學生將所學的教學目標、內容等表現出來。

 

課程統整活動的主題包含個人、家庭、學校、社區和節日等,每一次都會以其中一個主題、配合學科的教學內容,貫通八大共通能力,加上班主任、社工、言語治療師、職業治療師等以跨專業的形式合作,讓學生將自己的潛力及最佳的表現呈現出來。

綜合學習-身體協調訓練

 

綜合學習-集體遊戲

     

課程統整-探索社區設施

 

課程統整-認識中國傳統建築

 

7. 英語教師計劃 (Native English Teacher Scheme )

本校為全港首間參加「以英語為母語的英語教師計劃」(NET Scheme) 的特殊學校。「以英語為母語的英語教師」(NET) 不單在課堂內與老師進行合作教學,更在小息及課後為學生提供多元化及不同形式的活動,如在圖書館與學生一起閱讀圖書、在操場與學生交談、招募及訓練英語大使推廣閱讀及協助出版月報、課後拼音班……等。此外,NET 於早會及班務時段進入中度班班別協助照顧學生,增加中度班學生接觸及學習英語的機會。

 

此計劃為本校英文課程加入新元素,學校亦增加英語環境的設置,增加學生接觸英語的機會。

 

課程方面,蒙教育局英語教師組(NET Section)允許,本校採用英文小學識字教學計畫(閱讀及寫作) PLP R/W Literacy Programme內的閱讀教材編寫校本課程供小一至中三輕度班學習。而高中課程也加入生活元素,增加學生學習日常英語的機會。

 

總括而言,參加NET Scheme能讓學生擴闊學習英語的視野及增加學習英語的機會,而透過日常與 NET 的對話大大提升了學生英語表達的能力及學習英語的動機。

創設英語學習環境

 

英語閱讀堂

     

聖誕聯歡活動

 

萬聖節活動

 

8. 高中及躍進課程

本校設有高中及躍進課程,同樣採用「同一課程架構」的理念,除了為即將畢業的學生培養相關的知識、技能和態度外,也為他們將來步入社會提供額外的訓練,奠下職涯的基礎。

8.1高中課程
     高中課程因應香港社會的經濟及文化狀況設計,設有必修科目、選修科目及其他學習經歷。必修科包括中國語文 、數學、公民與社會發展科。選修科則有音樂、體育、視覺藝術、資訊及通訊科技、科技與生活、設計與應用科技、應用學習等。而其他學習經歷包括了課堂內、外的學習,如個人成長課、主題式教學等,課堂外的則主要為不同形式的課外活動。

 

設計與應用科技堂:學生學習編程

操作機器人,培養邏輯思維

 

科技與生活堂:學生學習烹飪技巧,

提升獨立生活能力

 

8.2躍進課程
躍進課程為校本高中課程的延伸,旨在為本校完成中六課程而未有銜接成人服務安排的學生,提供一個既能提昇基礎能力、發掘潛能和推動持續學習的機會,又能透過實況環境,培養學生實用技能的課程,讓學生藉此能順利地過渡至成人生活,適應及貢獻社會,終身學習,發展個人的潛能及興趣。

 
工作體驗:體驗職場實況,並培養與職場相關的共通技能及態度   社區探索:讓學生認識及使用不同的社區資源